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博士生樊令在锂硫电池研究上获重要进展

创建于2018年07月25日 星期三作者 : 科研办 浏览量 :

      近日,我院鲁兵安课题组博士生樊令在锂硫电池研究上获重要进展,为同时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和锂枝晶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相关成果以题为“Simultaneous Suppression of the Dendrite Formation and Shuttle Effect in a Lithium–Sulfur Battery by Bilater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的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2.441)。樊令为第一作者,物电学院鲁兵安教授、中山大学王成新教授、以及Clemson大学Apparao M. Rao为通讯作者。

      锂硫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价格低廉等优势,使得其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锂硫电池面临着两大挑战:锂金属负极的枝晶效应和硫正极的穿梭效应,严重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樊令提出了利用双边SEI膜(在硫正极和锂负极同时形成SEI膜)来尝试同时解决锂硫电池中硫正极的穿梭效应和锂负极的枝晶效应。通过将传统的酯基电解液和醚基电解液混合使用,利用硫化的聚丙烯晴作为正极,构建了锂硫电池正负极双边SEI膜,使得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另外,组装的硫-石墨全电池和软包锂硫全电池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樊令2015年进校以来,已经以第一作者(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有6篇。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1700934

 

我院博士生樊令在锂硫电池研究上获重要进展

2018-07-25

作者:

浏览量:

      近日,我院鲁兵安课题组博士生樊令在锂硫电池研究上获重要进展,为同时解决锂硫电池的穿梭效应和锂枝晶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相关成果以题为“Simultaneous Suppression of the Dendrite Formation and Shuttle Effect in a Lithium–Sulfur Battery by Bilateral Solid Electrolyte Interface”的论文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先进科学》(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2.441)。樊令为第一作者,物电学院鲁兵安教授、中山大学王成新教授、以及Clemson大学Apparao M. Rao为通讯作者。

      锂硫电池具有高的能量密度,价格低廉等优势,使得其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锂硫电池面临着两大挑战:锂金属负极的枝晶效应和硫正极的穿梭效应,严重限制了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阻碍了锂硫电池的大规模商业应用。樊令提出了利用双边SEI膜(在硫正极和锂负极同时形成SEI膜)来尝试同时解决锂硫电池中硫正极的穿梭效应和锂负极的枝晶效应。通过将传统的酯基电解液和醚基电解液混合使用,利用硫化的聚丙烯晴作为正极,构建了锂硫电池正负极双边SEI膜,使得锂硫电池的循环稳定性显著提高。另外,组装的硫-石墨全电池和软包锂硫全电池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樊令2015年进校以来,已经以第一作者(包含共同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10的有6篇。

      文章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dvs.201700934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南校区

邮政编码: 410082

行政办公室:0731-88822332

学生工作办:0731-88821986

教学科研办:0731-888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