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我院高能物理团队在强子物理等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创建于2019年04月01日 星期一作者 : 邓欢 浏览量 :


 

近期,我校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高能物理团队在强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团队组建于20183月,由戴凌云、俞洁晟、陈卓俊、程山、房震、申建明、钟义等7名年轻学者组成,平均年龄约30岁。团队成立以来,已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LHCb实验论文1篇,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上发表一作和通讯文章7篇,另有两篇合作论文分别发表在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DEuro. Phys. J. C上。

俞洁晟与华中师范大学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团队联合主导了双粲重子寿命测量研究,通过分析LHCb实验于2016年采集的数据,测量得到双粲重子的寿命约为256飞秒,确立了通过弱作用进行衰变的重要性质,并排除了一系列模型计算结果。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121,052002(2018)],并入选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Suggestion)。

 


1:所选双粲重子衰变过程随衰变时间的分布图

戴凌云利用半局域对偶性对新提出的色散关系中研究大Nc的方法进行了检验,指出了X1835的结构来源于质子-反质子阈效应,以及pi矢量形状因子中量子反常效应大于\rho^-\omega混合的效应[Phys.Rev.D97(2018)03601298(2018) 01400598(2018)074033]。程山基于横动量因子化理论首次完成了微扰QCD方法对于Z玻色子到\pi^+\pi^-衰变末态的计算[Phys.Rev.D99(2019)016019],采用光锥求和规则方法系统研究了B介子衰变到双Pion系统末态的形状因子[Phys.Rev.D99(2019)053005]。房震研究了全息QCD中手征相变的相关性质,首次在全息框架下较为完整地得到了预期的关于手征相变的QCD相图结构[Phys.Rev.D.98(2018)114003, 99(2019)034028]。这些结果很好的解释了相关实验数据,有利于更深刻理解QCD和有效场理论,部分结果为高能物理实验提供了理论预言,为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物理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申建明与重庆大学合作共同接受了粒子物理著名期刊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IF=11.049)的约稿,来详细介绍他们最近关于QCD微扰计算中重整化能标设定的系列工作。

该团队还积极参与争取CEPC项目落户湖南的推动工作,并积极与中科院高能所接洽,在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多方合作。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21.052002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7.036032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8.014005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8.074033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9.016019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9.053005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8.114003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9.034028

 

 

我院高能物理团队在强子物理等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2019-04-01

作者:

浏览量:


 

近期,我校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高能物理团队在强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取得系列重要进展。该团队组建于20183月,由戴凌云、俞洁晟、陈卓俊、程山、房震、申建明、钟义等7名年轻学者组成,平均年龄约30岁。团队成立以来,已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LHCb实验论文1篇,在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D》(Physical Review D)上发表一作和通讯文章7篇,另有两篇合作论文分别发表在顶级期刊Physical Review DEuro. Phys. J. C上。

俞洁晟与华中师范大学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团队联合主导了双粲重子寿命测量研究,通过分析LHCb实验于2016年采集的数据,测量得到双粲重子的寿命约为256飞秒,确立了通过弱作用进行衰变的重要性质,并排除了一系列模型计算结果。成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Phys.Rev.Lett.121,052002(2018)],并入选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Suggestion)。

 


1:所选双粲重子衰变过程随衰变时间的分布图

戴凌云利用半局域对偶性对新提出的色散关系中研究大Nc的方法进行了检验,指出了X1835的结构来源于质子-反质子阈效应,以及pi矢量形状因子中量子反常效应大于\rho^-\omega混合的效应[Phys.Rev.D97(2018)03601298(2018) 01400598(2018)074033]。程山基于横动量因子化理论首次完成了微扰QCD方法对于Z玻色子到\pi^+\pi^-衰变末态的计算[Phys.Rev.D99(2019)016019],采用光锥求和规则方法系统研究了B介子衰变到双Pion系统末态的形状因子[Phys.Rev.D99(2019)053005]。房震研究了全息QCD中手征相变的相关性质,首次在全息框架下较为完整地得到了预期的关于手征相变的QCD相图结构[Phys.Rev.D.98(2018)114003, 99(2019)034028]。这些结果很好的解释了相关实验数据,有利于更深刻理解QCD和有效场理论,部分结果为高能物理实验提供了理论预言,为未来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CEPC)的物理目标提供了理论支持。另外申建明与重庆大学合作共同接受了粒子物理著名期刊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icsIF=11.049)的约稿,来详细介绍他们最近关于QCD微扰计算中重整化能标设定的系列工作。

该团队还积极参与争取CEPC项目落户湖南的推动工作,并积极与中科院高能所接洽,在团队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多方合作。

 

相关文章链接:

https://journals.aps.org/prl/pdf/10.1103/PhysRevLett.121.052002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7.036032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8.014005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8.074033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9.016019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9.053005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8.114003

https://journals.aps.org/prd/abstract/10.1103/PhysRevD.99.034028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南校区

邮政编码: 410082

行政办公室:0731-88822332

学生工作办:0731-88821986

教学科研办:0731-888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