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电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带动学风转变

创建于2016年03月17日 星期四作者 : 物理学院综合办 浏览量 :

 

2016年3月15日晚,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总结表彰暨招新推介会。全院教师、全体2015级和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会议,学校教务处处长王文格、学工部副部长张浩亲临会议。会议总结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表彰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学生,并向尚未加入本计划的本科生、特别是2015级本科生推介该计划。

大会由院党委副书记李奇主持。院党委书记曾云教授首先讲话。他介绍了该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2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45名老师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2篇,包括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光学和应用物理学顶级杂志论文;申请发明专利3项。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验乐趣,训练能力,培养创新和科研意识,并鼓励2015级同学也踊跃报名参加“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学院学生会用视频记录了师生参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事迹和成就,视频中老师们手把手指导学生以及学生们刻苦钻研的身影令人感动。4位老师、7位同学分别获得“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刘全慧教授和黄维清副教授分别作为教师代表分享他们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故事和体会。刘全慧教授用活生生的案例,讲述他多年来指导的一个个本科生跟他一起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故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走上了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他告诉同学们,做科研可以不需要任何基础和条件,只需要一点,那就是锐气。所以他招学生对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有锐气,敢拼搏。他说他收学生从不囿于师道尊严,也从不问出处,不问是否以后留在物理专业。正是这种自由洒脱的工作氛围,许多处于迷茫困境的同学在他的帮助下摆正了人生道路,在科研中找到了努力方向,并为之奋斗一生。

黄维清副教授以“扬帆起航,插羽逐天空!”为主题讲述了他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理解、感想和思索。他和妻子黄桂芳教授均任职于物电院,两人共带了十余位本科生,他们日复一日与学生认真探讨与钻研,不忘初心。他说:“科研也许是累的,但同样,也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活变得立体而充实,拥有人生目标,是他对学生的期冀。他鼓励同学们认识、定位和规划自我,努力建立成功的自信和坚强的意识,尝试着将梦想变为现实。他谦逊的表示,在学生们扬帆起航之时,他只是船上的一个水手,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背后无私奉献。当学生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找到他解答疑问时,他说他们俩口子每天从早上7点20到晚上10点20都在实验室,随时可以找他们。

刘振兴和蔡伟成两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畅谈科研体会和收获。他们的一个共同体会是坚持。“路之所以遥远,是因为我们从未迈过第一步。”科研的门槛较高,所以第一步往往很难,但只要坚持就能迈过去。刘振兴讲述了他不断寻找导师和感兴趣方向的过程。他说,有的导师可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跟本科生在一起;有些老师的课题也许你不太感兴趣,但只要你想加入该计划,你总可以找到心仪的导师和方向。蔡伟成同学分享了自己在阅读英文文献上的体会。他说,第一篇文献是最折磨人的,因为对你来说里面全是晦涩难懂的英文单词和专业术语,你可能要花好几周时间才能稍稍搞明白其中的一点点,但你千万不能退却,咬咬牙,再坚持下去,一次、两次、三次,反复阅读与分析,终究会彻底搞明白,一通百通,当你读通了3-5篇文献后,再研读文献就非常轻松了。两位同学表示,科研很累,但使人很充实,尤其是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他们十分感谢物电院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科研平台。

 

 

院长文双春教授作动员报告。他说,“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一年来,收获的不只是一些论文和专利,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学院学风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精神面貌。他分享了寒假期间他在走访各实验室时亲历的感人事迹。大年初八,院长一上到知心楼二楼,远远地听到刘全慧教授讲课的声音,推门一看,刘老师站在讲台上挥汗如雨,满满一黑板的公式,听课的是3位本科生,他们也推导了一堆草稿纸的公式,正与刘老师切磋。黄维清两口子大年初二就返回了学校,他说他们放不下学生,因为他们带的几位同学寒假没回家,热情很高,想要跟他们一起做点东西。罗海陆老师是个被动型老师,但也被学生的热情带动了,他尝到了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甜头,他向院长表示,以后准备少带甚至不带研究生了,专门指导本科生,并表示,以目前本科生的激情和投入,今年他小组至少可发表5篇二区以上SCI论文。院长还讲述了刘建军老师越洋远程指导本科生的故事。一天,院长坐在办公室,隔壁会议室一群本科生正在作报告,突然传来刘建军老师的声音,院长很诧异,推门一看,原来是同学们正在通过网络视频一个个接受刘老师的点评。

文院长说,物电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不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不计工作量、不算绩效、不给资助,老师们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他说,令他特别感动的是,至今,没有一位指导本科生科研的老师向学院提出过任何要求,这就是物电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物电院教书育人最好的鲜活教材。

文院长随后作招新动员,从三个方面介绍该计划。一是为什么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他说一切都是为了同学们成才。科研是最好的教学。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科研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最有效方式。大学的使命是保存、传播、创造和应用知识,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学的使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大学将主要是创造和应用知识,所以,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将成为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新常态。二是如何参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他请同学们调研物理学教科书中的科学家在什么年龄、如何做出各自进教科书的成就。他说,那些名垂青史科学家大多在本科阶段就开始科研工作,在30岁前达到个人在科研成就上的顶峰。他告诫同学们先不必问如何做研究,只要想做、肯做,再加上有人陪你做,就一定能做好。三是预期实效和成效是什么?他说,课程奠定基础,科研走向前沿。本科生搞科研,能取得成绩当然很好,但打打酱油也很重要。正如两位学生代表所说,本科生搞科研,可以使你不虚度时光,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同时,走进团队。大学是走向职业的起跑线,本科生搞科研,相当于同时收获本科和研究生双学历,赢在了起跑线。物电院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本科生参加科研,这样的举措是有实效和成效的。

文院长最后用最近发现的引力波鼓励同学们:科研有引力,参与才能激发引力波;只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就一定能取得千古万代后仍能影响全人类的成就,就像引力波一样。

 

 

在随后的师生互动环节,王文格处长和张浩副部长情不自禁发表即兴讲话,他们均表示看到物电院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取得的成绩和其中的故事,非常感动,希望物电院把这一计划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教务处和学工部将全力支持这一计划。

物电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带动学风转变

2016-03-17

作者:

浏览量:

 

2016年3月15日晚,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在逸夫楼报告厅举行“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总结表彰暨招新推介会。全院教师、全体2015级和部分高年级本科生参加会议,学校教务处处长王文格、学工部副部长张浩亲临会议。会议总结了“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表彰成绩优异的教师和学生,并向尚未加入本计划的本科生、特别是2015级本科生推介该计划。

大会由院党委副书记李奇主持。院党委书记曾云教授首先讲话。他介绍了该计划实施一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200余名本科生参加了45名老师的课题研究,发表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12篇,包括Optics Letters、Applied Physics Letters等光学和应用物理学顶级杂志论文;申请发明专利3项。他希望同学们能够在科学研究中体验乐趣,训练能力,培养创新和科研意识,并鼓励2015级同学也踊跃报名参加“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

学院学生会用视频记录了师生参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事迹和成就,视频中老师们手把手指导学生以及学生们刻苦钻研的身影令人感动。4位老师、7位同学分别获得“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刘全慧教授和黄维清副教授分别作为教师代表分享他们指导本科生科研的故事和体会。刘全慧教授用活生生的案例,讲述他多年来指导的一个个本科生跟他一起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的故事,他们中的大多数都走上了到国内外名校继续深造、从事科学研究的道路。他告诉同学们,做科研可以不需要任何基础和条件,只需要一点,那就是锐气。所以他招学生对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同学们有锐气,敢拼搏。他说他收学生从不囿于师道尊严,也从不问出处,不问是否以后留在物理专业。正是这种自由洒脱的工作氛围,许多处于迷茫困境的同学在他的帮助下摆正了人生道路,在科研中找到了努力方向,并为之奋斗一生。

黄维清副教授以“扬帆起航,插羽逐天空!”为主题讲述了他对“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理解、感想和思索。他和妻子黄桂芳教授均任职于物电院,两人共带了十余位本科生,他们日复一日与学生认真探讨与钻研,不忘初心。他说:“科研也许是累的,但同样,也可以享受成功的喜悦。”让大学生活变得立体而充实,拥有人生目标,是他对学生的期冀。他鼓励同学们认识、定位和规划自我,努力建立成功的自信和坚强的意识,尝试着将梦想变为现实。他谦逊的表示,在学生们扬帆起航之时,他只是船上的一个水手,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背后无私奉献。当学生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找到他解答疑问时,他说他们俩口子每天从早上7点20到晚上10点20都在实验室,随时可以找他们。

刘振兴和蔡伟成两位同学作为学生代表畅谈科研体会和收获。他们的一个共同体会是坚持。“路之所以遥远,是因为我们从未迈过第一步。”科研的门槛较高,所以第一步往往很难,但只要坚持就能迈过去。刘振兴讲述了他不断寻找导师和感兴趣方向的过程。他说,有的导师可能很忙,没有太多时间跟本科生在一起;有些老师的课题也许你不太感兴趣,但只要你想加入该计划,你总可以找到心仪的导师和方向。蔡伟成同学分享了自己在阅读英文文献上的体会。他说,第一篇文献是最折磨人的,因为对你来说里面全是晦涩难懂的英文单词和专业术语,你可能要花好几周时间才能稍稍搞明白其中的一点点,但你千万不能退却,咬咬牙,再坚持下去,一次、两次、三次,反复阅读与分析,终究会彻底搞明白,一通百通,当你读通了3-5篇文献后,再研读文献就非常轻松了。两位同学表示,科研很累,但使人很充实,尤其是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他们十分感谢物电院为本科生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科研平台。

 

 

院长文双春教授作动员报告。他说,“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一年来,收获的不只是一些论文和专利,更重要的是带动了学院学风的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师生的精神面貌。他分享了寒假期间他在走访各实验室时亲历的感人事迹。大年初八,院长一上到知心楼二楼,远远地听到刘全慧教授讲课的声音,推门一看,刘老师站在讲台上挥汗如雨,满满一黑板的公式,听课的是3位本科生,他们也推导了一堆草稿纸的公式,正与刘老师切磋。黄维清两口子大年初二就返回了学校,他说他们放不下学生,因为他们带的几位同学寒假没回家,热情很高,想要跟他们一起做点东西。罗海陆老师是个被动型老师,但也被学生的热情带动了,他尝到了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甜头,他向院长表示,以后准备少带甚至不带研究生了,专门指导本科生,并表示,以目前本科生的激情和投入,今年他小组至少可发表5篇二区以上SCI论文。院长还讲述了刘建军老师越洋远程指导本科生的故事。一天,院长坐在办公室,隔壁会议室一群本科生正在作报告,突然传来刘建军老师的声音,院长很诧异,推门一看,原来是同学们正在通过网络视频一个个接受刘老师的点评。

文院长说,物电院“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不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不计工作量、不算绩效、不给资助,老师们完全是一种自觉自愿行为。他说,令他特别感动的是,至今,没有一位指导本科生科研的老师向学院提出过任何要求,这就是物电院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物电院教书育人最好的鲜活教材。

文院长随后作招新动员,从三个方面介绍该计划。一是为什么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他说一切都是为了同学们成才。科研是最好的教学。特别是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科研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精神的最有效方式。大学的使命是保存、传播、创造和应用知识,随着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大学的使命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大学将主要是创造和应用知识,所以,本科生接受科研训练将成为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新常态。二是如何参与“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他请同学们调研物理学教科书中的科学家在什么年龄、如何做出各自进教科书的成就。他说,那些名垂青史科学家大多在本科阶段就开始科研工作,在30岁前达到个人在科研成就上的顶峰。他告诫同学们先不必问如何做研究,只要想做、肯做,再加上有人陪你做,就一定能做好。三是预期实效和成效是什么?他说,课程奠定基础,科研走向前沿。本科生搞科研,能取得成绩当然很好,但打打酱油也很重要。正如两位学生代表所说,本科生搞科研,可以使你不虚度时光,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的同时,走进团队。大学是走向职业的起跑线,本科生搞科研,相当于同时收获本科和研究生双学历,赢在了起跑线。物电院一年来的实践证明,本科生参加科研,这样的举措是有实效和成效的。

文院长最后用最近发现的引力波鼓励同学们:科研有引力,参与才能激发引力波;只要同学们积极参与到“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就一定能取得千古万代后仍能影响全人类的成就,就像引力波一样。

 

 

在随后的师生互动环节,王文格处长和张浩副部长情不自禁发表即兴讲话,他们均表示看到物电院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取得的成绩和其中的故事,非常感动,希望物电院把这一计划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教务处和学工部将全力支持这一计划。

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南校区

邮政编码: 410082

行政办公室:0731-88822332

学生工作办:0731-88821986

教学科研办:0731-88822627